新西兰的中小学学校没有统一的课本教育,但是,有关学校课程的设置,新西兰政府颁布了一个全国性的教育规范(类似我国的教学大纲),按照这个“教育规范”,新西兰学校的“学习领域”被划分为七大类,包括:1、语言;2、数学;3、科学;4、技术;5、社会科学;6、艺术;7、卫生和体育。除此之外,每位学生还需要掌握八大“基本能力”,分别为:1、社交能力;2、数学能力;3、搜集和利用信息能力;4、解决问题能力;5、自我管理和竞争能力;6、社交与合作能力;7、体能;8、工作和学校能力。(注:以上信息译自新西兰教育部官方网站)。 那么,以此为“杠杆”,新西兰的每家学校会制定各自的教学课程。之所以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新西兰是个多民族聚集的移民国家,所以,不同的“族裔“对于学校课程设置必然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一所以新西兰土著人“毛利”孩子为主的学校,必然想在语言课程里增设毛利语言的学习。因而,所以,新西兰政府在课程的设置上“下放权力”,即把课程设置的自主权留给学校,以便各家学校能够更好的“因材施教”。
一般地,在新西兰的小学,每个班级大概有20位学生,学生们在上课前,会把书包统一挂在教室外的“书包区”。上课时,学生们一般席地而坐,围绕着老师听讲。在课堂上,老师会要求孩子们积极“互动”,即,孩子们可以向老师提问,同时,老师也会鼓励孩子们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上课期间,如果有的孩子“内急”等,可以随时向老师“请假”去洗手间,去喝水等。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孩子们在上课时都是一种开心,放松,快乐的状态。
在这里,学校课程的设置:除了语言(英语),数学,科学之外,还有以下的课程设置:
“跑步课程”。在新西兰的中小学,“跑步课程”是“必设”和“必修”的课程。
“游泳课程”在这里也是必修和必设的课程,一般地,“游泳课程”都会设在夏季,课程跨度为两周。在新西兰,几乎人人会游泳。因为,新西兰教育部门认为:游泳课程,实则是教给了孩子们一种求生的方式。
在新西兰的学校教育中,“手工和艺术课程”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课程”。例如,学校会定期组织孩子们去当地的博物馆等,由博物馆的讲解员向孩子们讲诉新西兰的历史,等。
“买和卖”活动。这项主要是增进孩子们的社交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例如,在这类活动中,每个孩子们都会从自家带来物品(诸如自制的糕点)到学校出售,届时,每个孩子即是出售者,也是购买者。
“巧克力出售活动”。每年,几乎所有的新西兰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出售巧克力,而出售的资金主要是用于:购买教学器材和教学设备等。这项活动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爱心。
“做饭课程”。这个也是新西兰学校必设的课程。
“野外生存课程”。这项课程也是新西兰学校的必设课程。这个课程一般始于小学的高年级,并且会一直延续到高中。届时,老师们会带着孩子们在野外安营扎寨,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而吃呢,也主要是以“罐头食品”为主,开设这项课程的主要目的:训练孩子们的野外生存能力。
“安全教育课程”。这个课程主要是教育孩子们怎样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诸如:交通安全,怎样防止性侵害,怎样识别各种危险,怎样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及受到来自“同辈”的欺负时,向谁求助,等等。一般地,这个课程会请当地的警察叔叔或者专业人士到课堂为孩子们现身授课。
“缝纫课程”(俗称:针线活)。这项课程会在小学的高年级和中学开设。实话实说吗?在新西兰,你会发现:几乎有所有的新西兰女士都会裁剪衣服,缝纫衣服,或者织毛衣等。而我呢?上述“女红”,统统不会。 想想我的学生时代,我为了能够考上大学,每日里,学习学习,考试考试,结果,成年后,我即不会缝纫,也不会织毛衣,汗颜呐!
“演讲课程 ”(speech)。培养孩子在公众面前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学校舞会”。在每年的学期期末,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会举行“学校舞会”。届时,每位学生都会“盛装出席”,我感觉:“学校舞会”实则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社交舞台,不是吗?
在这里,几乎所有的小学,都会设有类似的“锻炼器材”,供孩子们课余时间玩耍之用。
记得我有一位在国内已经就读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的家长.她告诉我,说自己的女儿像个童工般一周“工作”7天,即,周一至周五她上学,周六至周日,她上“课外班”。一个冬日的夜晚,临睡前,这位家长的孩子满含泪水地对她说:“妈妈,我感觉活着一点都不好玩。”那一刻,这位家长被震惊了!那时,她女儿才7岁。这位家长说也正是因为她女儿的这句话,才令她痛下决心:让女儿出国留学!
这位家长陪读到了新西兰后,她发现:那里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更注重的是:培养孩子们“成人”。就此,她和那里的老师和家长们交流多次后发现,这里的教育理念是:孩子们学习成绩好坏之间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主要在于孩子是否具备积极的人格因素,诸如自信心、进取心、热情、勤奋、意志、乐观、团队合作和爱心等。
再者,何为人才呢?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是才。要想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人才”,那么,首先要把他(她)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的人。试想一下:一个对生活没有足够的自制和自理能力的人,一个遇到危险和灾难不能够从容面对的人,一个不能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即使读书再多,又能怎样?再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世界上,还是普通人居多,即,很多孩子在成年后大都会成为普通的“你我他”,而非传说中的“精英,商界奇才,枭雄,,”不是吗?